学习园地

more

明朝已无张居正

2020-05-19 1591

近一段时间,读了几本有关明朝的书籍。有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及方志远的《万历兴亡录》,几本书混搭着读了下去,就像鲜榨的果汁,苹果、橙子、木瓜等水果一股脑搅在一起,味道是说不清楚了,维生素倒是全在一个杯子里。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大明王朝走向发展尽头的时代标杆,我却感觉,明朝从“尊主权、信赏罚、一号令”的畅通政治准则到吏治腐败、信仰思想涣散的快速演变的分水岭应该是在万历十年。因为那一年,即公元1582年,帝国内阁首辅、太师太傅、大学士张居正卒。那么,让我们看一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主人翁——张居正在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轨迹。

嘉靖二十五年,张居正中进士,并且选了庶吉士,入翰林院,成了储相。《明史-张居正传》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张居正:居正为人,欣面秀眉目,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在这样的评价中,在羡慕嫉妒恨的包围圈里开始了他的腥风血雨、挣扎沉浮的宦海生涯。翰林院期间,张居正深受众学士厚爱,结交了同事高拱并引为知己,又被内阁首辅严嵩所器重 ,随即被选为裕王的教官。

公元1566年,一生追求长生不老的嘉靖帝死了,张居正的学生裕王继皇帝位,年号隆庆,张居正顺利进入了以徐阶为首辅的内阁。公元1568年11月,首辅徐阶离开北京,告老还乡;公元1569年,张居正的知己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公元1572年,一向保持低调作风的张居正成为新的内阁首辅、10岁的万历皇帝的老师。

二十六年的官场沉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张居正失去了许多的热情、宽容、善良……,但处在权力巅峰的他唯一没有丢掉的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要从此开创崭新的历史,一段深深烙上张居正烙印的辉煌历史。当我在《明朝那些事》中读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感受到了理想和信仰的光辉。

在《万历兴亡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提炼出作为内阁首辅以后的张居正的政治作为。从公元1572年起,横空出世的张居正开始了他的锐意革新。

一、在政治上执行“尊主权、一号令”的基本思想,所有的官员必须在认识、实践上和朝廷保持高度一致,朝令而夕必行,有功者赏、有过者罚。这一政令的施行从根本上扭转了前期大明朝廷的上下官吏拖沓散漫、袒护包容的陋习,使国家机器得以有效率地运转。

二、在经济上清丈土地、改革税法。从万历六年开始,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对农田进行了全面的丈量,清查出没有缴税的农田三百多万顷。而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里,向国家缴税的在案农田只有区区四百多万顷!张居正通过三年的努力,让朝廷的农田税收增长了近一倍。至万历九年,张居正号令推广“一条鞭”法,即把各种名目的税收合并起来,按照农田、财产及丁口的多少,计算出各家各户应该交纳的税额并且统一改收白银。

张居正,打破了明朝以前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盘剥百姓的种种说不清也说不尽的徭役赋税制度,百姓终于可以知道自己一年该向官府交纳多少税,各地官吏再也不能巧立名目地向百姓征收税赋了。除此之外,在治理黄河、防范蒙古等问题上张居正也拿出了新的见解和措施。

由此可见,在公元1572年以前,那个在朝廷上兢兢业业、不事张扬的张居正已经在满怀信心地筹划着明天璀璨的篇章。他坚信,历史必将赋予他重任,他也一定会建立起一个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大明盛世,这是他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当那一天真正来临,他唯一要做的只是雷厉风行地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做到了。

今天,从以上书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窥探到万历年间社会的奢华、人性的解放、近代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雏形以及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如果明王朝能一直延续张居正的治国纲领并能够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的近现代史将可能彻底改写,但历史不允许假设!张居正以自己的才干给明王朝带来了十几年的稳定和繁荣。那时,我们的先辈已经走近了近代的大门,但随着张居正的陨落,那扇大门又对我们轰然关闭了……

公元1582年,鞠躬尽瘁地把持着明朝国家机器运行的张居正与世长辞。在万历皇帝的暗中操纵下,对张居正的清算也就此展开,山西巡抚上疏论张居正十四大罪行,核心是“贪婪僭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经过三个月的口诛笔伐,张居正所有的荣誉称号被剥夺殆尽,接着家产被抄,长子自缢身亡……。这一段史实让人不忍卒读。

在明朝后期,吏治涣散,贪腐成风,张居正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使涣散的国家形成统一的意志,就势必对官吏严加约束;其革新措施也势必侵害一些个人利益。这些,都要求张居正刚愎铁腕,但在封建君主体制下,张居正显然用力过猛,以至于四处树敌、伤及自身,酿成悲剧。

失去了张居正的明王朝进入了一个藐视权威的混乱时期,朝廷上下一团和气,市井百姓也自由散漫、歌舞升平;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万历皇帝也没有像他自己所设想的那样:摆脱了桎梏得以大展拳脚、中兴大明王朝。在强大文官集团的压力下,他甚至无法温情于自己宠爱的妃子,更无法确立自己钟爱的儿子为太子。生性聪慧的万历在历代奉行的纲常伦理中彻底困惑了。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从万历十五年起,张居正苦心培养的好学生——万历皇帝居然不上朝了。

在张居正死后四十年的明朝天启年间,此时距明朝灭亡还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明王朝终于痛定思痛,对张居正的丰功伟绩做了重新评价。但这些,对于即将没落的王朝来讲,一切都太迟了。

显然,明朝世间已无张居正。尽管此后仍有无数志士仁人为皇权和国家的安危赴汤蹈火,但他们不能拥有像张居正那样超凡的政治韬略和手段魄力。明王朝从繁荣奢华一步步迈向了内忧外患、苟延残喘的困境。在我看来,这是个急速逆转的过程,甚至于没有短暂的停息,失去了重心的明王朝迅速滑向了深渊。

张居正的功过是非在后世文人的描述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是因为文人们往往以自己所处的情感、政治立场以及道德价值观把同一个人描述成正反的两面或者多重的侧面。张居正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依靠自己的才智作出了推动历史进程的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他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和人性中固有的缺陷,好在后世的历史学家已经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千古一人,明朝第一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经几百年,从古书堆中栩栩如生走来的张居正,仍令后人敬仰。只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无数是非荣辱之后的张居正究竟是如何感悟自己的人生。

我常感慨于《明朝那些事》全篇的最后一句: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也许,这就是对人生价值最超然的注解!

关注徐州国投